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财务审计处 欢迎您!
◎ 学校主页 | ◎ 加入收藏 | ◎ 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 公开公示   | 党建专栏   | 办事指南   | 资料下载   | 会计视野
财务审计处 友情提示 今天是: 
天气情况:

 
工作动态
 
     
    校园卡微信充值
       
     
     
    工作动态
       

    《中国财经报》宣传徐州财政改革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9-01-22浏览次数:

    12月25日,《中国财经报》发表“聚焦促发展 聚力保运转——江苏省徐州市财政改革侧记”,大篇幅宣传徐州财政改革发展40周年工作成效。全文如下:

    徐州市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3.27亿元到2017年的844.83亿元,增长257倍;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77亿元到2017年的827.33亿元,增长466倍。

    徐州财政全力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获得多项殊荣,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等。

    40年改革不停步

    改革开放40年来,徐州市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了财政体制的完善与发展,调动了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1978—1993年的“地方财政包干制”,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财政体制,主要以“放权让利”为主调,改变统收统支体制下财权财力高度集中的状况,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促进其他各项改革举措顺利出台。

    其中,1982—1993年,江苏省对市、县先后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比例包干”“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收入递增包干”的财政体制。这些改革措施,使财政体制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步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向发展,市、县财政成为具有独立收支预算和机动财力的一级财政,可以根据财力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

    自1986年起,徐州市对云龙区、鼓楼区、郊区、矿区试行“预算支出包干”财政管理体制,明确了区财政支出包干范围和支出包干数额。市财政对区采取指标总额控制办法,区财政支出所属资金由市财政按月或按季一笔拨给,年终统一结算。

    1989年,市对各区在“全额比例分成”财政体制基础上,实行“收入递增包干”的管理办法,确定收入包干基数,每年递增。递增率以内的收入,按照原有的上解、留成比例分成;超过递增率的收入,全部留给地方,有力支持了徐州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1994—2003年,徐州市初步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它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利”思路的束缚,从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入手,走上了制度创新之路。

    实行这一体制后,徐州市地方财政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财政收入步入持续稳定增长轨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地方财力的有效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强化了各级政府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观念,促进了财政收支平衡工作,初步搭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从2004年起,徐州市将包括收入、支出、管理以及体制在内的所有财政事项融入一个整体,构建起市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对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九里区和开发区实行“属地征管”财政体制,实行“部分收入下放,税收属地征管,核定财力基数,增量财力共享,个别税种分税”。这一体制较为合理地划分了市、区两级政府财政收入,较好地维护了市区税收秩序。

    从2007年至今,徐州市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主要包括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

    促发展保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与制度创新,徐州市财政较好地处理了上下级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以及部门间的分配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40年来,徐州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随着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财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公共财政的改革发展方向,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7年,全市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679.3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1%。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奥体中心、云龙湖5A级景区、潘安湖湿地公园、金融集聚区等城建重点工程陆续实施和完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州市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实施“突破睢宁”、“丰县崛起”、“铜山区跨越发展”、扶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贾汪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等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措施,推进落实,县区发展态势良好。

    铜山、邳州、新沂、沛县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04年,徐州市实施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市本级保留部分骨干企业,其余企业按属地原则下放至各区,极大地调动了区级财政当家理财的积极性;2007年,江苏省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徐州县区级财政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4年,县区级财政收入合计26.0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9%,2017年增长至622.81亿元,年均增幅为27.7%,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至73.7%。



    TOP】【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  公开公示  /  财务查询  /  办事指南  /  预约报销  /  会计视野

    Copyright 2009-2017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财务审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郊丁楼徐州技师学院财务审计处 邮编:221000 联系电话:0516-85956997 Email:xzjsxycwc@163.com
    苏ICP备14024237号